這些年幾乎所有人都在鼓吹場景金融,更有甚者認為它是銀行的未來。
正向的道理我就不多講了,太多的文章在談,顛來倒去的舉例證明場景有多么的重要。
我從不否認場景的重要,但金融——已經沒有機會了。
五年前這場戰爭的格局已經奠定。在理論家們還在著書立說時,實干家們早已看到了十年后。
攜程有場景嗎?當然有。但為什么旅行分期(機票、酒店、住宿)做不起來呢?
滴滴有場景嗎?當然有。但為什么出行分期舉步維艱呢?
美團有場景嗎?當然有。但為什么餐飲(或者叫生活)分期沒有半點起色呢?
……
如果已經占據市場絕對統治地位的企業都是如此,你告訴我你握有的場景有多大?客戶黏度有多強?強到你能把場景金融做起來?
但,這為什么呢?
因為除了汽車、家居、裝修等少數場景,你的底在五年前已經被人打掉了。
所有場景的最后一步都繞不開支付,只要支付不在自己手上,所有的撮合、推薦、促交都成了前戲,而支付才是嫁接金融的正餐。
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:
所以,在支付戰場上,雙方寸步不讓。從線上打到線下,從水電天然氣繳費打到地鐵公交付款,從滴滴快的打到共享單車,從美團大眾點評打到永輝大潤發,星巴克中國的支付也姓了馬,就連12306也站隊選了一個合作了。
打得是什么?是那點支付份額?支付哪有錢賺,一年的利潤還不夠一周的活動預算。
打的是錢包的認知!!
人只可能有一個錢包!現在我們很多人出門都不帶現金了,銀行卡基本也不刷,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錢包逐漸在消失,這個趨勢基本不可逆,不出5年就是全民行為了。5年后我們基本上只有一個錢包,要么姓馬要么還是姓馬。
錢包是什么概念?它有太多想象力了,它幾乎等于所有金融機構的入口——就像我們用皮夾放錢和所有銀行卡一樣。
這是什么等級的價值!所以這場仗才打得如此慘烈,所以才值得燒這么多錢。
今天的我們出門幾乎都不再用錢包,所有的付款要么微信、要么支付寶。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取代了五年前我們對錢包的所有依賴。
你衣食住行的全部付款由它們完成,這就使得它們的賬單無比的厚,所謂的旅游、出行、生活等場景不過是它們的一個子集。
場景是你的,場景金融,與你的關系不大。
目前支付寶在支付的商業化上略略領先一些。前段時間我寫過:
根據公開資料,2018年支付寶的支付規模已經接近90萬億,依托線上線下巨大的支付場景,花唄的支付賬單足夠厚。足夠厚的意思是,花唄一年的交易流水超過了5萬億,這就意味著單戶每月的消費金額足夠大,大到有需求分期。這也是花唄的分期率一度超過50%的原因。
最近兩年花唄的分期率有所下降,也是由于快速擴充準入人群,讓人均賬單厚度有所下降所導致的,但即使如此,分期率也在40%左右?;▎h的準入下探,除了有提升客戶體驗,增加商戶交易額與微信爭奪線下支付市場有關,隱藏的意圖是為借唄篩選客戶。
那微信為什么不做信用支付呢?
能問出這樣問題,顯然是經過思考的。
微信之所以不做,也是經過思考的。
不管承認不承認,從公開可查閱數據上或者線下主觀感受上,微信支付的支付筆數都遠超支付寶,這個比例幾乎到了2:1。如果采信微信公布的數據,這個比例已經超過2:1,到達了7:3。
但另一方面,微信自己都承認,支付金額上,支付寶高于微信,支付寶與微信的支付金額的比例大概是6:4。
而人群覆蓋度上,微信高于支付寶。
這意味著什么?這意味著微信支付的人均賬單厚度不到支付寶的1/3。
賬單厚度少了2/3,分期率的下降可就不止2/3咯。如果微信推出信用支付,幾乎等于凈虧損信用支付月均交易額的7%。若以月均5000億計算,年虧損額將超過350億。
這個鍋,騰訊為什么要背?
只有等人均賬單厚度進一步提升,信用支付才可能在微信上成為通用產品。
微信支付的覆蓋度高于支付寶、支付寶的人均支付金額要高于微信,兩者半斤八兩。
但,人只有一個錢包。
這場戰爭遠沒有結論,雙方都在拼盡全力。只是阿里的戰略布局更為深遠一些。
當微信還在用高頻打低頻時,阿里一邊抵抗,一邊在布置更大的戰場。
如果微信的高頻降維打擊已經不可逆,那就讓微信成為零錢包好了。畢竟,誰沒事每天把錢包掏出來看。
阿里打出的牌是新零售,現在的阿里遠不止是一家電商企業。銀泰、蘇寧、大潤發、聯華、新華都、居然之家、三江購物、武商、中商、紅星美凱龍、萬達電影、華誼、大搜車……
阿里要么是絕對控股、要么是重要股東。阿里哪里是在做電商,而是將全社會的零售都逐漸裝入了自己的口袋。
且阿里做的不僅是簡單的投資并購,而是非常有野心的改造和升級。今天先談場景金融。投資后改造的邏輯等下次有空了另寫一篇。
看到了吧,五年間你看不懂的投資其實是一盤下了五年堅定不移的大棋,而中間涉及的資本投入更是天文數字。
不是所有的阿里企業名字都需要帶阿里。
阿里和微信誰會贏得戰爭,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阿里的底已經筑好。
場景金融的大頭,要么姓馬、要么還是姓馬。剩下的邊角余料,其他人搶去吧。
小巨頭們當然在抵抗,美團、攜程、滴滴、京東幾乎都在推自己的支付,攜程、美團、京東甚至都有點強推的味道了。
只是客戶的心智難以逆轉,花的錢不少但起效并不大。即便京東較有遠見的早早斷了支付寶,幾乎全部走自己的支付體系,強如京東,白條也虧錢。
無它——賬單不夠厚。別想著去除免息期,即使不是支付寶,信用卡也會吃干凈。
場景金融尚有機會的在B端,只是B又是一個更加難的難題,又豈是一個場景就能突破的。
做點什么呢?
你現在做的,不是正面戰場打消耗戰,而是為下一個五年布局。
畢竟,對巨頭和我們,唯一公平的:
只有時間!